要說最近杭州最火的地方,滿覺隴肯定算一個。伴著濃濃桂花香,近日,一場“桂馥茶香”桂花雅集活動在滿覺隴村的桂花長廊開啟。
傳統(tǒng)竹凳子、四方桌、熱水瓶、蓋碗茶……一走入這個雅集,撲面而來的閑適氛圍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在這兒坐一坐,品一杯桂花龍井,感受老底子的煙火氣,感受春與秋的邂逅、花與葉的相遇。
“茶二代”齊上陣 今年滿覺隴花事活動更“年輕”
“坐在竹椅子上,品桂花龍井,吃桂花糕,聞桂花香,太有小時候的味道了!”
桂花雅集一開幕,就吸引了許多市民游客前來體驗。湯大姐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,走入雅集集市,就被各式各樣的桂花周邊產品吸引。“秋天來滿覺隴是老習慣,每次我們都會買點桂花產品回去,今年創(chuàng)新產品真不少,像這個桂花香片我就是第一次見,買回去放衣柜里,香哦!”
如湯大姐所說,今年滿覺隴的售賣攤位中除了常見的糖桂花、干桂花、桂花藕粉、桂花糕點等,還出現(xiàn)了許多創(chuàng)意新產品,如桂花香薰、桂花米酒、桂花車掛等。
桂花產品的更新迭代,少不了“茶二代”的加入。
“我們唐家和桂花的淵源很深,老房子所在的地方以前叫唐家灣,200多年前祖輩種下38株桂苗,有8株留到現(xiàn)在,成了滿覺隴村年紀最大的桂花樹。我爺爺守了這些桂花樹20多年,從我爸這輩開始舉辦桂花節(jié),都是對滿覺隴桂花文化的守護。到了我這輩,也希望接過接力棒,把滿覺隴桂花文化好好傳承下去。”
對“茶二代”唐亞飛來說,從出生到現(xiàn)在,她的生活都離不開“桂花”二字。如今她開始接手家里的茶葉生意,也想與其他年輕人一起,讓滿覺隴村變得更好。
“守著寶貴資源,我們也在嘗試創(chuàng)新。近兩年除了制作桂花龍井,還用滿覺隴的桂花制作了桂花香薰、桂花米酒,都很受年輕人喜歡,希望今后能做出更多好產品。”
作為這次雅集的發(fā)起人之一,唐亞飛將自己的小心意帶到活動中。她特地收集了竹椅子、竹桌子等擺設,還準備了媽媽用桂花紅茶制作的茶葉蛋,希望通過老底子的場景,讓大家重回舊時光,感受滿覺隴的獨特韻味。
提升再優(yōu)化 滿覺隴將帶給大家全新的游覽體驗
每年桂花盛開時節(jié),滿覺隴的很多村民都會到自家茶園的桂花樹下,輕輕敲打桂花樹,將含苞的桂花打下,制作桂花小食、茶飲。然后將自家的桂花糕、桂花龍井茶等農產品擺出來售賣,形成一道獨特的民俗風景線。
今年,“茶二代”也紛紛出動,一起參與制作桂花糖,將滿覺隴的桂花文化傳播給了更多朋友。
陳駿辰是土生土長的滿覺隴人,從小看著長輩制作桂花糖、桂花龍井,制作流程他早已熟爛于心。今年他不光自己參與制作,還邀請浙江大學茶藝隊的學生一起來體驗。
“糖桂花的制作過程需要耐心,凌晨四五點上山打桂花,然后用篩子進行處理,腌制15天后沖洗,最后與粗糖進行揉捻。”陳駿辰告訴記者,做好的糖桂花通體金黃,只聞其香,不見其花,吃起來滿嘴留香,是滿覺隴多年來的“明星產品”,“我們希望將這份傳統(tǒng)保留下去,讓更多人來體驗制作過程。”
今年,針對不規(guī)范外擺攤位或拉客、兜售等行為,滿覺隴村采取了相應管理措施——統(tǒng)一制作了一批外擺攤位,并明確了擺放區(qū)域、擺放時間、擺放商品類別等,不僅更加美觀整潔,規(guī)范管理也提高了市民游客的旅游體驗。
滿覺隴村黨委書記、村委主任陳劍立表示,目前“滿覺隴賞桂”民俗項目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,今年桂花季村里還特別進行了非遺傳承保護成果展示。“明年我們還將打造非遺產品的文化街區(qū),推出更多桂花周邊產品,如桂花栗子、桂花紅薯等,讓市民游客玩得更開心、游覽體驗更好。”(通訊員 金晶 記者 俞倩/文 記者 張之冰/攝)
免責聲明: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(yè)建議,投資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本站發(fā)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,傳播正能量,此文不保證數(shù)據(jù)的準確性,內容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