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2006年,南國今報記者“權(quán)哥”給我做了一個整版的專訪——《淡泊名利其書自遠》,介紹了當時我獲得廣西文學藝術(shù)最高獎“銅鼓獎”的幸事。作為柳州首位獲得“銅鼓獎”的書畫家,那時31歲的我尚屬青澀,第一次在受眾面很廣的南國今報上得以大篇幅的宣傳推介,著實令我激動和高興。此報道當時也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反響。
與今報相伴20年,盡管青絲染了白發(fā),唯有讀書看報的習慣從未改變。葉枝校 供圖
我與今報之緣,源于我與記者“權(quán)哥”——何繼權(quán)早就認識。作為通訊員,我和他有過諸多合作。后來,我又與唐紹怡、卿要林、鐘華、王劍等許多今報記者有深度交往。他們在寫作上給了我很多支持與幫助。
今報見報速度是一流的,你寫的消息能否見報,一兩天內(nèi)即見分曉,不是“千呼萬喚始出來”的那種。這是我一直來喜歡它的“性格”,喜歡給他投稿的原因之一。我從事園林文化宣傳工作,除了為了工作寫好新聞稿外,今報給我最大興趣的和提高積極性的是,我寫的紀事類散文比較“容易”見報——這算今報給我的是莫大的“實惠”了。
當然,我說的“容易”,并不僅僅是我與今報記者編輯熟悉和有交情,確實也是我特別注重文章質(zhì)量,使每篇文章盡量多帶“干貨”,直至寫好了才投出去。投稿多了,文章見報也多了,自己的寫作水平與日俱升,同時促使了我手不釋卷。
我每日必讀書看報,案頭上有很多報刊,自然也有今報。我多抽時間讀書,就是要沉潛下來豐富寫作知識。我的人生,有一部分是和一張報紙與一本書過的,好像沒有它,就沒有了靈犀。
多年來,我多次獲得過今報通訊員評比優(yōu)秀獎,這是今報對我的鼓勵和認可。與今報結(jié)緣二十年了,我獲得它的多,報以之的少,唯有寫稿,報以桃李——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!
免責聲明:本文不構(gòu)成任何商業(yè)建議,投資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本站發(fā)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,傳播正能量,此文不保證數(shù)據(jù)的準確性,內(nèi)容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