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實習生 甄晉青
8月3日,參加“跟著著名考古學家去尋商”活動的記者,在中國文字博物館三樓參觀了“覺斯翰墨——王鐸《擬山園帖》拓片展”,這是繼河南博物院“風檣陣馬 筆力扛鼎——王鐸書法藝術(shù)展”我省舉辦的又一個王鐸書法展覽。
王鐸書法作品尤其是王鐸書法碑刻在我省數(shù)量眾多。有專家研究認為,河南現(xiàn)存王鐸書丹的碑帖刻石大概有150通左右,其中《擬山園帖》、《瑯華館帖》、《延香館帖》是其中最著名的碑刻。
【資料圖】
在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的《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》中,收錄了王鐸書《創(chuàng)柏香鎮(zhèn)善建城碑銘》、王鐸書《延香館仿古碑帖》、王鐸書《楊公景歐生祠石碑》、王鐸書《朱載堉墓神道碑》、王鐸書偃師《保城御寇碑》等。借助這些碑刻,我們不僅可以感受王鐸書法筆力扛鼎的氣魄,還能一窺明末清初那段風云變幻的歷史。
拓荒者的贊歌
王鐸,字覺斯,河南孟津人。明時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、編修、少詹事。南明弘光帝任其為東閣大學士,次輔。王鐸在清代先后被任命為明史副總裁,殿試讀卷官,禮部左侍郎,禮部尚書。順治九年于家中病逝,贈太子太保,謚號文安。王鐸善于書法,與董其昌有“南董北王”之稱。其書法傳入日本,被日本書法家評價為“后王勝先王”。啟功先生評價其為:“覺斯筆力能扛鼎,五百年來無此君。”
在沁陽市的東北邊,一位素有“賢王”之稱的拓荒者在此長眠,他的神道碑由王鐸所撰。他名為朱載堉,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,朱載堉的父親朱厚烷曾因極言直諫嘉靖帝摒棄仙道而被軟禁十九年,朱載堉為父不平,以在王宮外“席藁獨處”的方式表達著無聲的抗議。他同時也繼承了父親寬厚謙遜的優(yōu)秀品質(zhì),作為鄭藩的合法繼承者,他能因自己志不在此而主動讓位,隱居在丹水之泮,拓荒墾田,與民為善,逍遙余生。據(jù)說,他搜編的歌謠直到清朝當?shù)匕傩杖栽趥髡b。
朱載堉一生在歷法,文學等領域皆有不俗的成績,其中最突出的還是在音律方面所做出的貢獻。他摒棄傳統(tǒng)沿用的三分損益法,開辟式地創(chuàng)制了十二平均律,成為后世國際音律的標準。
根據(jù)碑文所述,王鐸是朱載堉的次子朱翊鈦的好友,在天啟四年受托所作。碑文以行書為體,布局錯落有致,飄逸灑脫,敘事內(nèi)容清晰鮮明,尤其對朱載堉讓國一事重點著墨,浸透了王鐸對朱載堉的崇敬之情。《朱載堉神道碑》在抗日戰(zhàn)爭時毀于日軍之手,部分殘碑保存在朱載堉紀念館中。
高尚者的豐碑
明朝到了崇禎年間,前幾代皇帝對國家的榨取已經(jīng)使這個泱泱大國走向滅亡,隨著三餉的征派,百姓的負擔進一步加重,終于爆發(fā)了席卷全國的農(nóng)民起義。明末農(nóng)民起義軍由于沒有持續(xù)的后勤供應,因此他們只能采取流寇戰(zhàn)術(shù),寇掠州縣,搶劫官府和富戶進行補給。王鐸便在碑中詳細描述了農(nóng)民起義軍破城時的慘狀:“老者殺,少者戮,擄人婦,輦?cè)素?。無貴無賤,同為枯骨,觜骼涂野,腥血流原?!?/p>
根據(jù)《明季北略》卷十一的記載,偃師縣知縣夏士譽號召境內(nèi)百姓修城守城,親自操練五千士卒,崇禎八年成功抵御了高迎祥和張獻忠等農(nóng)民起義軍的侵擾。為了歌頌他的功績,當?shù)匕傩樟⒈龘P,王鐸親自撰書,于是便有了我們現(xiàn)在能看到的明代石刻《保城御寇碑》,也稱為《夏侯募習壯勇保城御寇碑記》。正文以其最擅長的行書完成,全篇行云流水一氣呵成,頗具奮發(fā)之氣。
無獨有偶,在今天的沁陽市博物館中,由王鐸執(zhí)筆的三方石碑靜靜矗立,歷經(jīng)歲月沖刷,石碑上的文字依舊清晰可見,它們都是為了紀念那位名叫楊嗣修的老人所開拓的事業(yè)。
崇禎二年秋天,楊嗣修在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十年宦海浮沉后,終于重回故鄉(xiāng)懷慶府河內(nèi)縣(今河南省沁陽市)。此時的他已經(jīng)年近古稀,一生的起落讓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,他在地方捐資創(chuàng)建義學,命名為“延香館”?!把酉恪倍?,意為衍芬郁于有永也,代表著他對子孫后代的殷殷期盼。在時局動蕩的年代,他不忍故鄉(xiāng)受到兵戈之害,捐資修建柏香鎮(zhèn)善建城,以期在亂世中庇護一方。同時他還對災民進行救助,《懷慶府志》中記載了他的善行:“崇禎十三年,天下大饑,人相食,公為粥,收哺遺嬰,賤糶種子,受賑不可計?!?/p>
崇禎十四年,王鐸因父親去世回鄉(xiāng)服喪,在飽覽懷慶山水風光后,于延香館所作《延香館仿古碑帖》。其中臨有許多名家的書體,格調(diào)高古,形神皆備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此篇字體多變,既有端正飽滿的楷書,又有飄逸自如的行草,風格切換自如,可見王鐸書法之深厚功力。而后他又以行書為《楊公景歐生祠石碑》書丹,此篇取法二王,氣勢磅礴,生動地記錄了楊嗣修生平及告老還鄉(xiāng)后的諸多義舉。而在沁陽市,不管是曾經(jīng)的朱載堉,還是后來的楊嗣修,他們都因出眾的德行而被后人銘記,王鐸的書法則更是錦上添花,使他們的名字在萬古長夜中依然熠熠生輝。
王鐸為其所作《創(chuàng)柏香鎮(zhèn)善建城碑銘》,是王鐸少有的大楷作品,從字形上來看,取法于顏真卿的《麻姑仙壇記》。而王鐸在其中痛斥農(nóng)民起義軍為寇賊,辱之為“漢奸”,比之為“蛇虎”。聯(lián)系前文《保城御寇碑》,此時的王鐸仇視農(nóng)民起義軍的劫掠行為,對大明王朝不可謂不忠心,或許任誰也無法想到不久后,這位忠心于大明的臣子將會墮向另一個極端。
矛盾中的行者
矛盾幾乎是貫穿王鐸一生的主線,他既是忠心耿耿的明朝臣子,在清兵南下時,是堅定的主戰(zhàn)者。在南明朝廷建立時,也曾歡喜地前去貢獻力量。最后卻主動降于新朝,臣服在清兵的金戈鐵馬之下?;蛟S投降時的他懷抱一種亡國不是亡天下的安慰,但背叛故國使他從此背上嚴重的心理負擔,此后的人生他在糾結(jié)中度過,自然也無法做出什么成績,只靠著年年累積的資歷勉強混日子?!肚迨妨袀鳌分小顿E臣傳》將120余位大臣按政治貢獻和實績分為甲乙兩編,王鐸自然只能入乙編。
矛盾的心態(tài)也傾注到他的書法創(chuàng)作中去,遍觀王鐸書法,剛開始降清時,王鐸多在王公貴族的酒宴上進行創(chuàng)作,此時的作品有一種炫技的色彩在其中,但不久后他便看清了清朝統(tǒng)治者不信任降臣的本質(zhì),郁郁不得志的他萌生了退隱的想法。在擬山園中,這種奇妙的心境卻真正將王鐸書法推向高峰。
何謂“擬山”呢?王鐸在《擬山園選集》中解釋為“字之曰擬山,取之舊矣,不敢仿名山之藏,彼自愛深巖之巒?!贝硕钟胁刂?,傳之后人的寓意??梢娡蹊I本人對《擬山園帖》也十分重視,將他視為一生心血的結(jié)晶?!稊M山園帖》收錄的是王鐸從癸未年至辛卯年(52 歲到60 歲)這一階段的力作,張縉彥為帖題跋時寫道:“文安四十年功力盡在此矣?!痹凇稊M山園帖》中,楷、隸、行、草四書皆備,這也被稱為我國最早一部擬諸家書法遺跡的個人叢帖。張鳳翔在《王文安公墓表》中對《擬山園帖》這樣評價:“公著有擬山園......書追二王,四種皆入堂奧,高麗異域,多有乞公片紙如玉者?!弊憧擅靼淄蹊I此篇在中國書法史中的地位。
王鐸的書法之途以二王為宗,以臨古為樂,遍觀整個書法史,也再無一位像王鐸一樣,有如此多臨帖傳世的書法家。盡管他時刻標榜自己是一個堅定的師古者,但實際上他并不保守,更多的卻是博采眾長。明中葉以后,王陽明的心學流行于世,以王鐸為代表的書法家臨帖不像古時那樣拘于表面之形,而是追求一種對審美的體悟,期求在創(chuàng)作心境上與古人直接對話?!巴囟鵀榇蟆笔峭蹊I臨摹的重要特征,這不只是將書帖簡單放大,更多是加工和再創(chuàng)造。他看似保守實則立場鮮明,又平衡了師古與出新,正統(tǒng)與野道的矛盾,終是在書法一途中走出了自己的路。
回顧王鐸的一生,早年王鐸在詩中提到過“舐墨非我志,干祿非我求”,年輕時他也是胸懷熱血的有志青年,尚有一番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。但一生的浮沉顯然是命運和他開的玩笑,彌留之際,王鐸告訴兒子“我一生別無他求,唯書法一道小有所獲?!笨上脒@是何等的無奈與悲哀。這位所謂的“貳臣”在政治中困頓,唯有沉浸在書法之道可暫得安寧。他苦行僧式地練習,終究還是自成一番造化,但或許在成就背后的每一筆中,都浸滿了這位老人對故國無盡的悔疚與歉意。
免責聲明:本文不構(gòu)成任何商業(yè)建議,投資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本站發(fā)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,傳播正能量,此文不保證數(shù)據(jù)的準確性,內(nèi)容僅供參考
關(guān)鍵詞: